
透过泛黄的历史影像策略吧,感受百年岁月变迁的厚重印记。
各位历史爱好者们好,我是专注于搜集整理珍贵历史影像的博主历史君。今天要为大家呈现的是一张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抗战时期老照片,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眼前这张极具历史价值的照片是由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具体拍摄时间定格在1933年末至1934年初的寒冬时节。照片的取景地是当时的热河省赤峰县(今内蒙古赤峰市)。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策略吧,热河省作为民国时期的特殊行政区划,其行政中心设在著名的避暑胜地承德。
这块冰冷石碑的背后,镌刻着的是一座中国城市的血泪沦陷史。
展开剩余69%众所周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在侵占东北三省后,贪婪的日军并未停下侵略的脚步,而是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不断试探中国军民的底线,逐步蚕食我国领土。
1933年2月17日,时任关东军司令官的武藤信义大将下达了第473号作战命令,悍然决定于2月22日对热河发动全面进攻。五天后,驻守当地的国民革命军第41军在军长孙殿英指挥下,紧急调集3700余名将士进驻赤峰,在城东和城北两个战略要地构筑防御工事。
1933年3月2日凌晨,日军茂木骑兵旅团第26联队的先锋部队从敖汉旗下洼地区突袭赤峰东部水地,与孙殿英部展开激烈交火。虽然中国守军一度击退了日军对东西高地的进攻,但随后日军调集重兵增援,从东南、东北两个方向发动钳形攻势,更出动10架轰炸机对守军阵地进行轮番轰炸。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策略吧,孙殿英部被迫撤出赤峰城区。当日下午3时左右,日军主力部队耀武扬威地开进赤峰城,这座塞外古城就此沦陷。
日军占领赤峰后,为炫耀武力,特地在城中心的主干道上修建了这座入城纪念碑。纪念碑采用典型的日式造型:四方形基座庄重厚实,四根石柱分立四角,柱间以粗重的铁链相连。碑身正面镌刻着刺目的铭文:
昭和八年三月二日 入城纪念碑
(注:昭和八年即公元1933年)
历史的转折出现在1945年8月16日,赤峰终于迎来解放时刻。值得一提的是,最先进入赤峰城的既不是国民党军队,也不是八路军,而是苏联红军。苏军战士驾驶着钢铁战车,将这座象征殖民统治的耻辱碑彻底摧毁,至此,日军对赤峰长达12年的黑暗统治画上了句号。
赤峰当地爱国人士随即倡议:在日军纪念碑原址上兴建一座兼具双重意义的纪念建筑,既要铭记抗战胜利的伟大时刻,也要感谢苏军的解放之举。这个富有远见的提议立即获得时任热河省副主席王逸伦及赤峰商会的大力支持。在王逸伦、焦世珉、翟宏生、王任翔等社会贤达的精心筹划下,一座气势恢宏的牌坊式纪念建筑拔地而起,被命名为赤峰光复纪念牌楼,民间也称之为抗战胜利牌坊。
这座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采用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通高7米,面宽9米,采用传统起脊瓦顶设计,设有三个拱门可供通行。牌坊檐下的横额上,由赤峰著名书法家赵亮辰以端庄雄浑的隶书题写: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赤峰光复纪念
遗憾的是,这座见证历史的重要建筑在上世纪60年代的城市道路扩建工程中被拆除。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策略吧,遥想当年这座纪念牌坊的雄伟英姿,感受它承载的民族记忆与历史警示。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提醒后人铭记国耻,振兴中华。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